云南日报:秉承资源禀赋 打造产业优势

2013-09-29 13:57:57 来源:云南日报 浏览次数:0

云南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矿产、生物、能源、旅游、文化等资源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然而,与资源富集形成对比的却是云南产业的相对弱势。全省如此,民营经济尤为明显。如何站在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高度,突破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制约和文化思想观念局限,深化民营经济对助推云南跨越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进一步引导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进入资源创新性开发,突破目前这种大资源小产业的尴尬,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这是云南正在破解的一道难题。
转变理念
突破粗放式资源依赖症
云南资源优势有多大?看看下面的数据就能知道:全省共有27种金属矿储量居全国前十位,铅、锌、锡、铟、镉、铊等6种矿产储量更是居全国第一位,铂族金属、锗、钛的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铜、镍、锑、银、锶等6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非金属矿种磷矿储量居全国第四位;咖啡、橡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产量居全国第二,蔗糖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第二,马铃薯面积居全国第四,产量居全国第五;水能资源全国第二,是南方重要的煤炭产区;旅游文化资源全国居首,是世界中药材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基因宝库”、“西部能源中心”,这些令人羡慕的美称正是得益于云南丰富的资源。如此富集的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云南这片热土的巨大财富,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云南人民的福气。然而,面对丰富的资源,一些人产生了靠出卖原料的简单资源开发依赖症,很多急功近利的民营资本只看到了高污染、高耗能和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其结果却是资源浪费了,环境污染了,产业却一直处于资源粗放开发的底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省硫铁矿丰富的地方大力发展土法炼硫磺,钱没赚到多少,但炼硫磺区约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植被遭到破坏,炼硫磺所产生的废气所到之处,树木枝叶全无,成为一片焦土,酸沉降使炼硫磺区方圆数公里范围内土壤酸化,严重之处岩石酸化发白、粉碎,附近耕地生产力急剧下降,所幸当地政府及时整治,坚决取缔土法炼硫磺。
一段时间以来,私挖乱采的小矿场、砂石厂给植被环境带来了直接破坏,高污染的小钢铁厂、炼焦厂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由于是资源的粗加工,甚至是从资源中索取原料,很多小矿场、小砂石厂、小钢铁厂、小炼焦厂都没能摆脱短期逐利的资源依赖症而上升到发展产业的层面,就倒在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给社会留下了各种负担。试问,这样的资源粗放型开发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支撑吗?回答毋庸置疑,不但不能为全省经济社会带来发展,还成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绊脚石。
坐拥丰富资源却找不出几个全国叫得响的产业,什么因素制约着云南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记者在采访中得到比较一致的回答:粗放式资源依赖症的惯性思维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在云南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对资源深度开发的缺失上可以看出。
那么,如何突破资源依赖的思维瓶颈?答案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最优秀的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激活更多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一道进行产业创新、市场创新,打通资源向产业转化的有效通道。不久前召开的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鼓励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愿望的组织和个人创办小微型企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有动力、个个想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在我省转方式、调结构的力量地位,推进全省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从采矿、原材料加工为主向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精深加工等方向转变,努力在全省形成“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与“铺天盖地”的中小微型企业协调发展、共同成长的良好格局,彻底改变民营经济产业层次低、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的发展现状。
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云南有成功的典范,也有滞后的教训,比如烟草和三七,两者均是云南的优势资源,但两个产业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南烟草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突破思想局限,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把具有比较优势的烟叶原料转化为产业优势,把烟叶种植基地转变成了全国烟草产业的龙头老大。反观三七发展轨迹,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多年来深加工产业的缺失,导致没有完全摆脱对资源优势的依赖,至今依然是全国三七制品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全国98%的三七产自云南,但云南三七加工业总产值还不如天津天士力一家企业,而天士力的三七原料就来自云南。
科技创新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云南发展的希望在民营,活力在民间,动力在民资,云南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重任必将落在民营企业对资源的“精耕细作”之上。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整体体系,强化政策支持,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多措并举,充分利用我省的资源优势,促使民营经济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壮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推动我省经济跨越发展重要力量。
云南已经崛起一批资源深加工的民营企业,他们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对资源、科技、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千方百计把资源“吃干榨尽”,以资源开发为起点,以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为终点,不断延伸产业链,甚至把加工资源产生的烟尘、余热收集起来再利用,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立足于云南丰富锗资源储量的云南临沧鑫圆锗业股份有限公司,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了一条锗资源的深加工发展之路。2003年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改制变身民营企业的云南锗业,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经过8年艰苦创业,从当初单一的锗矿开采、粗加工企业发展成为国内目前唯一拥有锗矿采选、火法富集、湿法提纯、区熔精炼、精深加工及研发一体化,锗产业链较为完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二氧化锗、有机锗、区熔锗、红外锗光学元器件、光伏级太阳能锗单晶5类锗系列产品,正在开发超高纯13N锗单晶等其他新产品。2005年至2010年,云南锗业连续6年保持锗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销售量的45%左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锗系列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201068日,云南锗业以亚洲最大的锗系产品供应商的身份登陆A股,成为有色金属大省云南首家民营有色金属上市公司。资源和资本两大要素一旦亲密握手,就会裂变,释放巨大的产业能量,借助于资本平台,云南锗业从A股市场获得近10亿元融资,已拥有专利17项,参与起草、制定了14项国家标准,承担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两个课题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用锗单晶及晶片、具有世界原创水平的超高纯锗单晶和锗探测器,同时承担了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中的先进能源前沿技术项目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产业化。
依托于全国储量第一的磷矿资源,云南南磷集团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走矿电结合发展的新路子,对磷矿资源“精耕细作”,推动云南精细磷化工产业向前快速发展。“每一点资源都是宝贵的财富,只有把资源无限利用起来,企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云南南磷集团董事长王安康很早就看到了磷资源的内在价值,不惜投资20亿元建立了磷资源深加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国内开了氯碱化工和磷化工同在一个企业实现有机结合之先河。就是这一步创新,能把黄磷和氯碱的价格提升10倍以上。到目前为止,云南南磷集团已经能生产每吨售价超过1.5万元的食品级磷酸和价值更高的电子级磷酸。王安康透露,云南南磷集团正计划斥资18亿元建设一个精细磷化工项目,完全投产后每年将为集团带来50亿元以上的产出,为云南南磷集团冲刺省内首家百亿元民企插上翅膀。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发展,就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省工商联主席杨焱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要创新突破机制体制,推进民营经济深度介入到资源深度开发领域,培养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企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传统资源型企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帮助民营企业通过共享租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实验室、专业化设备等形式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政府对民营企业引进国际先进、填补省内空白的重大技术装备进行相应扶持,鼓励民营企业从海内外引进创新人才。结合我省资源优势,促进金融资本和科研成果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出发,在“特”字上做文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是云南丰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关键点之一。

相关信息

分会介绍

最新信息

政策法规

行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