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扎堆腕部市场 未来潜力巨大

2015-04-21 14:06:16 来源: 浏览次数:0

【编者按】智能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3D眼镜等,这些设备的内置装置含传感器、触摸屏以及传输信号设备等。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增长也将带动与之相关的关键金属如铟、锗、镓以及稀土等元素的消费量的增加。

Apple Watch开放购买预约,首日在美预定量达到100万部。中国市场上,有媒体报道称,在苹果手表开放预约后的30分钟时间内,大部分型号都被预订一空。Apple Watch的预约热潮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再次进入舆论中心。人民网IT频道就此对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进行了一番梳理。

从手环到手表 产品同质化严重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接入移动互联网,从而实现了人与物的信息交流。这一概念范畴包括了Apple Watch为代表的智能手表,小米手环一类的智能手环,以及可以接收语音命令和显示信息的智能眼镜等智能硬件产品。

但是,伴随谷歌眼镜退出市场,再抛开那些尚未市场化的概念型智能硬件,真正量产和商业售卖的可穿戴设备主要还是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两类。

在可穿戴设备风起云涌的这两年时间里,智能手环一马当先。前有手环鼻祖Jawbone以及Fitbit等一众外国厂商,后有咪咕、华为等国产厂商,以及扎堆在深圳的众多山寨厂家,厂商数量庞大。2011年,Jawbone发布首款腕带设备Jawbone UP,价格千元左右,正式开启智能手环时代。2014年,小米手环的问世,用79元的售价打破了手环市场价格虚高的局面,大大拓展了可穿戴设备的使用人群。

智能手表方面,几大全球智能手机领先厂商两年来纷纷推出了智能手表。2013年9月,三星推出Galaxy Gear智能腕表;2014年9月,苹果公司对外公布了旗下首款可穿戴产品Apple Watch,引发了关注热潮。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国内手机品牌厂商华为也推出了智能手表产品Huawei Watch。

从手环到手表,大量厂商将目光聚焦于消费者这一节手腕。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三星、联想、华为、中兴和索尼等厂商都展出了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同类产品扎堆。

功能相似度高 产品可替代性强

尽管智能穿戴设备的风暴已席卷全球,但纵览市场,大部分可穿戴产品缺乏独特的创意、外形相似且设计单一。在功能方面也较为同质和狭窄,对消费者而言,可穿戴设备更像是“可以穿的设备”,而不是因为功能独特成为消费者“愿意穿的设备”。

作为早期的可穿戴产品,智能手环的功能大都聚焦在健康管理和运动监测领域。自小米将智能手环的价格降到了大众消费范围后,手环也被消费者接受为了计步工具和睡眠时长监测仪。多数智能手环在硬件和功能上相似度很高,产品之间有相互替代性,对厂商来说,很难留住用户。

相较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功能更为多样化,通过与移动设备或是互联网相连后,智能手表可以显示电话、信息以及其他网络信息。但多数智能手表又走入另一尴尬境地,即在功能上围绕智能手机延伸,难以突破“智能手机伴侣”的产品定位。对消费者来说,智能手表屏幕小,功能上更像是智能手机的“缩水”版,加之价格昂贵,所以多持观望状态。

市场销售低迷 未来潜力巨大

尽管目前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公司推出了众多智能可穿戴设备,但并未真正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抑或说,大多数消费者没有购买在手腕上佩戴的智能设备的需求。

近日,小米公布了旗下产品的销售数据,其中,小米手环销量截至本月15日已突破400万部。小米自称此一销售成绩让华米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智能手环公司。有媒体报道称,在国外智能手环产品中,Fitbit去年全年出货量为800万部,Jawbone为400万,Misfit为100万。

智能手表方面,最先推出智能手表的老牌创业公司Pebble Technology宣布旗下智能手表在去年年底前的出货量突破百万。三星推出的Galaxy Gear智能手表产品在2014年第一季度售出50万台。

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智能手环,从销量上看,目前尚停留在百万、千万级别,与智能手机去年十亿部出货的市场体量相比,还相距甚远。

根据研究机构CCS INSIGHT的统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的出货量为330万部和1800万部,预计2015年将逐渐发力,二者的出货量分别达到2700万部和3600万部。CCS Insight预计,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到2018年将增至1.35亿台。Apple Watch此次预售成功,也为业界注入了一支兴奋剂,证明了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巨大潜力。

信息来源:人民网  编辑:苟丽丽


 

相关信息

分会介绍

最新信息

政策法规

行业知识